金属分体字标牌是怎么做出来的

金属分体字标牌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主流工艺:电铸法和化学蚀刻法。以下是这两种工艺的详细步骤和特点:

1. 电铸法(主流工艺)
电铸法目前是金属分字体标牌的主要生产方式,其核心是通过电镀镍或铜形成金属凸字,再剥离并粘贴到产品上。具体步骤如下:

(1)晒版
使用镀后易剥离的不锈钢板作为母版,经过除油清洗后,涂覆光致成像耐电镀感光胶。
通过曝光显影形成图案,并进行后曝光处理以增强耐镀性。

(2)电铸
将处理好的不锈钢板放入快速电铸镍槽,通过调整电流和时间控制镀层厚度(通常为0.05~0.3mm)。
电铸材料可以是纯镍或铜镀镍,纯镍更耐腐蚀,铜镀镍成本较低但易氧化。

(3)剥离
电铸完成后,将不锈钢板洗净干燥,用转移膜将金属文字或图案完整剥离下来。

(4)上胶
网印法:用丝网印刷将不干胶印到金属标牌背面,干燥后使用。
转移胶膜法:先将不干胶印在转移纸上,再贴合到金属标牌背面。
直接贴胶法:使用3M467等双面胶直接粘贴。

(5)质检与切割
对成品进行切割分离,剔除不良品,最终包装出货。

电铸法的优势
无载体设计:标牌直接粘贴,无需额外固定结构。
高精度:表面粗糙度可达纳米级,适合精细图案。
无需模具:节省成本,生产周期短(3天可出样)。


2. 化学蚀刻法(适用于特殊需求)
化学蚀刻法适用于较厚的金属板(如不锈钢、铝),但需解决保护膜撕除难题。专利技术采用高粘度减黏膜优化流程:

(1)清洗金属板
对金属板进行表面清洁处理。

(2)贴高粘度减黏膜
在金属板一面贴UV减黏保护膜或加热型减黏膜,另一面用防蚀刻油墨制作图案。

(3)蚀刻
使用蚀刻药水腐蚀未保护部分,形成分体结构。

(4)减黏处理
通过UV光照或加热降低保护膜黏度,便于撕除而不损伤标牌。

(5)转移至低粘度膜
更换低粘度保护膜,便于后续加工。

蚀刻法的优势
适合较厚金属板(如1mm以上不锈钢)。
避免电铸法的镀层脱落问题。

3. 其他工艺(较少见)
真空镀膜+激光切割:在塑料片上镀金属膜,激光切割后转移至胶膜,适合超薄柔性标牌。

总结对比
| 工艺 | 电铸法 | 化学蚀刻法 | 真空镀膜法 |
| 适用材料 | 纯镍、铜镀镍 | 不锈钢、铝 | 塑料基材+金属镀层 |
| 厚度范围 | 0.05~0.3mm | 0.5~2mm | 0.1mm以下 |
| 生产周期 | 3~5天 | 5~7天 | 2~3天 |
| 主要优势 | 无载体、高精度、无模具 | 适合厚板、成本较低 | 超薄、可弯曲 |

电铸法是目前最主流的金属分体标字标牌制作方式,尤其适用于电子产品、汽车LOGO等高端应用。如需更厚或特殊结构的标牌,可考虑化学蚀刻或真空镀膜工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