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镀镍标牌工艺流程

电镀镍标牌的工艺流程涉及多个步骤,从基材预处理到最终的后处理,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成品的质量和外观。以下是详细的工艺流程说明:

1. 基材选择与预处理
- 基材选择:常用铜、铁、不锈钢、锌合金等金属,需确保表面平整无氧化层。
- 除油脱脂:
- 化学除油:使用碱性溶液(如氢氧化钠、碳酸钠)浸泡,去除油污。
- 超声波除油(可选):对复杂结构标牌更有效。
- 酸洗活化:
- 用稀盐酸或硫酸浸泡,去除表面氧化物,形成活化表面。
- 铜基材可用10%硫酸;铁基材需防过腐蚀。

2. 电镀镍工艺
- 镀镍槽配置:
- 主盐:硫酸镍(NiSO₄·6H₂O,200-300g/L)。
- 导电盐:氯化镍(NiCl₂·6H₂O,30-60g/L)或氯化钠。
- 缓冲剂:硼酸(H₃BO₃,30-40g/L),稳定pH值(3.5-4.5)。
- 添加剂:光亮剂(如糖精)、润湿剂(十二烷基硫酸钠)等。
- 电镀参数:
- 温度:45-60℃(光亮镀镍需更高温度)。
- 电流密度:1-5 A/dm²,根据标牌形状调整。
- 时间:10-30分钟,厚度通常5-20μm。
- 镀液维护:
- 定期过滤镀液,补加主盐和添加剂。
- 防止杂质(如铜、铁离子)污染。

3. 后处理
- 水洗:镀后立即用去离子水冲洗,防止盐残留。
- 钝化(可选):
- 铬酸盐钝化(提高耐蚀性,但环保限制多)。
- 无铬钝化(如钼酸盐、硅酸盐)。
- 干燥:热风烘干或离心脱水,避免水渍。
- 封闭处理(可选):
- 喷涂透明清漆或UV涂层,增强耐磨性。

4. 质量检验
- 外观:表面均匀光亮,无毛刺、起泡或发黑。
- 附着力:百格测试或弯曲试验。
- 厚度:涡流测厚仪或金相切片检查。
- 耐蚀性:盐雾试验(如24小时无锈蚀)。

5. 特殊工艺(可选)
- 双层镍:先镀半光亮镍(低硫),再镀光亮镍,提升耐蚀性。
- 镍封:在光亮镍层上镀含微粒(如SiO₂)的镍层,为后续镀铬做准备。
- 电镀黑镍:添加锌盐(如ZnSO₄)和硫氰酸盐,形成黑色装饰层。

注意事项
- 环保要求:含镍废水需单独处理(如离子交换、化学沉淀)。
- 安全防护:操作时穿戴防酸手套、护目镜,避免镀液接触皮肤。
- 基材适配:非金属标牌(如塑料)需先化学镀镍活化。

通过严格控制各环节参数(如pH、温度、电流密度),可确保电镀镍标牌达到优异的装饰性和功能性。实际生产中需根据标牌材质和用途调整工艺细节。